前言
臺灣地處亞熱帶,溫暖多雨,日照充足,頗適農耕。然因雨量分佈不均,河短流急,地質脆弱,屢為洪水旱害所困。先民篳路藍縷,開埤築圳,從事灌溉 農業,始奠今日繁榮之基。灌溉是與農業並存的古老生活藝術,也是現代的生存科學。水田灌溉更是我們老祖宗之智慧結晶。臺灣灌溉事業極為發達,也一向為政府所重視,其管理與成效均聞名於世界。政府自民國65年起,藉加速農村建設計畫,改善農業結構計畫,健全農田水利會計畫,農業綜合調整方案,減免農田水利會費補助計畫等,辦理灌溉排水設施更新改善,成果顯著。目前全臺灌溉面積約50萬公頃,其精華部分在各地農田水利會所轄之38萬公頃之內,封水源取水設施,輸水渠道,構造物等必需依計畫逐年更新改善,以確保農田灌溉機能。
隨著經濟快速發展,土地高度利用,原屬農田排水功能之設施,已形成多標的之區域性排水。而早年施設之排水系統,係以農地排水為標的,容許某種程度之浸水。近年來因工商業快速成長,需求標準提高,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,減輕颱風豪雨淹水災害損失,政府自民國62年開始致力於推動辦理排水改善工作,已發揮了改善功效。但因地形、地質、天然條件上之不良影響,排水路易淤積,且縣、市政府維護管理工作受限於經費,人力不足,加以土地大量開發為非農業使用及都市化,使水土涵養能力大幅降低,導致逕流量增加,洪水流量越來越大,使既有排水路無法滿足排水之需求。颱風豪雨時,地勢較低窪地區仍常發生淹水災害。
自民國87年起,已陸續報請中央編列經費,補助地方辦理區域排水改善及維護工作,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,維護國家整體發展之健全。
水源與輸水構造物
節水措施與餘水利用